2010年5月11日 星期二

香港近代街頭小食

1.)引言
香港被譽為「美食天堂」,在香港除了可以品嘗到世界各地的美食之外,香港各式各樣的小食亦是香港人的至愛。身為香港人,你們最愛的小食是甚麼呢?你們最為熟悉的小食又有甚麼呢?香港街頭所售賣的小食是極受港人歡迎,因為街邊攤檔售賣的小食種類繁多,價錢便宜。現在,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香港人為甚麼對小食情有獨鍾?街頭小食與香港人的生活及社會有甚麼密切的關係?


2.)內文

街頭小食之歷史
開埠小販提供廉價熟食香港在開埠以後,由於城市需要建設發展,對工人的需求甚多,不少內地勞工來港工作,他們一日三餐都在工地簡單煮食,於是有熟食小販集中在一地擺檔服務他們。而且港府初期缺乏社會幅利,社會出現需求,熟食小販出現,為低下階層提供廉價熟食,成為街頭飲食的雛形。

資料來源:http://www.myconan852.scicube.info/hksfad/project/content/2.htm#cid_2



街頭小食之變遷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生活質素提升,小食已不單是果腹,社會對衛生情況、食物材料、烹調方法、環境氣氛等都可以十分講究,所以街頭和大排檔這種飲食文化日漸消失,換之而來就是在小食店鋪、茶餐廳、酒樓、私人會所和酒店才可以品嚐。就因為場地不同,同樣的小食的材料、烹調方法、使用的餐具和為你服務的人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價錢更加大大不同。

資料來源: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8051001345



街頭小食之特點
2.1)即買即吃食物是即時弄好,迎合講求快捷方便,節省時間的香港人。
2.2)包裝不華麗食物是普遍利用紙袋、竹簽食用,都是吃完後即棄的。
2.3)種類繁多,例如雞蛋仔、碗仔翅、臭豆腐、生菜魚肉湯、魚蛋、砵仔糕、牛雜、格仔餅、炸魷魚鬚、串燒
2.4)價格廉宜



3.)實地採訪—相片
http://gp1-3c0910.blogspot.com/2010/04/blog-post.html



4.)總結
香港小食的歷史源遠流長,而且日新月異,款式亦一年比一年多。香港人的創意無限,為我們同時帶來無限的口福。 香港的街頭小食陪伴了很多不同的人成長,而香港街頭飲食文化因容合了中西文化且形成很多不同種類的小食,如雞蛋仔、砵仔糕、魚蛋等。這一些小食價錢便宜,而且方便,所以受到很多不同人士的歡迎。在這一次的專題當中,我們對香港的街頭小食有更深入的了解。 民以食為天,香港是一個繁忙的都市,好多香港人往往會因為工作而不定時吃飯。經過今次的專題探究,我們知道多數港人對小食的至愛程度,是非常高的。街頭小食在港人的心目中,地位是穩如泰山。


5.)感想

袁沅
我認為這次令我對香港美食更加大開眼界!在這次專題探究,我不認為街頭小食的受歡迎情度是這麼強勁,現在,我想我們不可以單單看少這些小食,他們具有不同特色值到我們欣賞,不但令港人喜愛;甚至別國的人也深受吸引著,這大概也是香港的著名東西之一!

陳翰高
我覺得這次的專題我學會到要做好一個專題好困難,但只要有心加上努力就會成功。這次的專題當中,我覺得得香港是個美食天堂這句說話不錯的,倒不是得個名,因為在街邊你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很多不同種類的小食,而在不同的小食當中有,總有一種你喜歡。希望香港的小食文化能夠遠遠流長~!

陳詩潔
今次我們的專題題目之所以選街頭小食,是因為我們想知道,究竟街頭小食幾受港人歡迎?七十年代到現在,街頭小食日益更新, 不斷替換新口味,迎合更多人的需要。港人對小食的需求亦非常之驚人,相信多數港人對小食的至愛程度,是非常高的。經過今次的專題工作,讓我對香港的街頭小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和組員出去實地採訪時,小食的店鋪人山人海,店主好忙。今次的專題知道了街頭小食的背景,從以前發展到現在的歷史,我相信,街頭小食對於港人來說,仍是重要的。

利樂敏
在這次的專題 , 令我明白到為什麼街頭小食會這麼受歡迎...
而且令到我對街頭小食也感到另有一番風味...
街頭小食的環境雖然不是很衛生,但也深受大眾的歡迎!!!
這令我對街頭小食更加喜歡...

吳小鵬
這次的專題研究花了我們很多時間以及金錢,多得同學們的分工合作,才能順利完成。通過這次的習作,同學們互相之間的感情加深了。另外,我們還發覺原來香港人的創意真的無限,街頭小食花款亦一天比一天多。「民以食為天」,做完這次的專題,我深深體會了這個道理。

組員分工名單
引言-------- -陳詩潔
資料收集-----利樂敏
內文-----陳翰高.袁沅
照片--------- 陳翰高
總結-------- -吳小鵬
感想 ---------陳翰高.吳小鵬.袁沅.陳詩潔.利樂敏

感想—陳詩潔

今次我們的專題題目之所以選街頭小食,是因為我們想知道,究竟街頭小食幾受港人歡迎?七十年代到現在,街頭小食日益更新, 不斷替換新口味,迎合更多人的需要。港人對小食的需求亦非常之驚人,相信多數港人對小食的至愛程度,是非常高的。經過今次的專題工作,讓我對香港的街頭小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和組員出去實地採訪時,小食的店鋪人山人海,店主好忙。今次的專題知道了街頭小食的背景,從以前發展到現在的歷史,我相信,街頭小食對於港人來說,仍是重要的。

總結

香港小食的歷史源遠流長,而且日新月異,款式亦一年比一年多。香港人的創意無限,為我們同時帶來無限的口福。 香港的街頭小食陪伴了很多不同的人成長,而香港街頭飲食文化因容合了中西文化且形成很多不同種類的小食,如雞蛋仔、砵仔糕、魚蛋等。這一些小食價錢便宜,而且方便,所以受到很多不同人士的歡迎。在這一次的專題當中,我們對香港的街頭小食有更深入的了解。 民以食為天,香港是一個繁忙的都市,好多香港人往往會因為工作而不定時吃飯。經過今次的專題探究,我們知道多數港人對小食的至愛程度,是非常高的。街頭小食在港人的心目中,地位是穩如泰山。

報告內容(已被停用)

引言
大家有沒有食過街頭小食呢?
香港的街頭小食陪伴了很多不同的人成長,而香港街頭飲食文化因容合了中西文化且形成很多不同種類的小食,如雞蛋仔、砵仔糕、魚蛋等。這一些小食價錢便宜,而且方便,所以受到很多不同人士的歡迎。
在這一次的專題當中,希望可以對有關香港的街頭小食有更深入的了解。
內文

香港的街頭小食歷史
開埠小販提供廉價熟食
香港在開埠以後,由於城市需要建設發展,對工人的需求甚多,不少內地勞工來港工作,他們一日三餐都在工地簡單煮食,於是有熟食小販集中在一地擺檔服務他們。而且港府初期缺乏社會幅利,社會出現需求,熟食小販出現,為低下階層提供廉價熟食,成為街頭飲食的雛形。
資料來源:http://www.myconan852.scicube.info/hksfad/project/content/2.htm#cid_2

街頭小食特點
1.即買即吃
食物是即時弄好,迎合講求快捷方便,節省時間的香港人。
2.包裝不華麗
食物是普遍利用紙袋、竹簽食用,都是吃完後即棄的。
3.種類繁多
例如雞蛋仔、碗仔翅、臭豆腐、生菜魚肉湯、魚蛋、砵仔糕、牛雜、格仔餅、炸魷魚鬚、串燒
4.價格廉宜


街頭小食之變遷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生活質素提升,小食已不單是果腹,社會對衛生情況、食物材料、烹調方法、環境氣氛等都可以十分講究,所以街頭和大排檔這種飲食文化日漸消失,換之而來就是在小食店鋪、茶餐廳、酒樓、私人會所和酒店才可以品嚐。就因為場地不同,同樣的小食的材料、烹調方法、使用的餐具和為你服務的人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價錢更加大大不同。
來源:YAHOO知識+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8051001345



街頭小食深受港人歡迎
香港被譽為「美食天堂」,在香港除了可以品嘗到世界各地的美食之外,香港各式各樣的小食亦是香港人的至愛。身為香港人,你們最愛的小食是甚麼呢?你們最為熟悉的小食又有甚麼呢?香港街頭所售賣的小食是極受港人歡迎,因為街邊攤檔售賣的小食種類繁多,價錢便宜。不論是穿西裝打領帶的上班族,或是穿著校服的學生,總見他們站在攤子前或角落品嚐這些小食。

感想-袁沅

感想:
我認為這次令我對香港美食更加大開眼界!
在這次專題探究,我不認為街頭小食的受歡迎情度是這麼強勁,
現在,我想我們不可以單單看少這些小食,
他們具有不同特色值到我們欣賞,
不但令港人喜愛;甚至別國的人也深受吸引著,
這大概也是香港的著名東西之一!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碗仔翅:
碗仔翅是香港常見的街頭小吃之一,以前通常由小販在街邊販賣,因以小碗盛載而得名。
在從前,不少小販向酒家拿些零散的魚翅(俗稱「翅頭翅尾」),加入冬菇、木耳、豬肉絲、高湯加入味精、馬蹄粉(或豆粉)等煮成。吃時通常加入胡椒粉、浙醋、麻油等調味,亦可以加入魚肉、生菜絲等。
現在的碗仔翅內已沒任何魚翅成份,只是由平價的粉絲代替。
蛋撻:
蛋撻為香港受英國殖民地時代洋涇濱飲食文化影響之產物,約於1920年代開始於香港的茶樓和餅家。現時蛋撻已成為香港麵包糕餅店內必備的小吃;1950年代至1980年代多數茶餐廳兼營麵包西餅,故蛋撻亦為港式茶餐廳內流行小食。初時茶餐廳的蛋撻都比較大,一個蛋撻便可以成為一個下午茶餐。1990年代起,兼營包餅之茶餐廳逐漸減少,故現只在舊式茶餐廳方有自家烤製的蛋撻,其他茶餐廳則從麵包工場訂購蛋撻饗客。
煨番薯:
從前中國村人常把番薯放入灶內,用剛熄滅的柴火灰爐將番薯煨熱。香港四五十年代街邊煨番薯亦是以柴火放在大圓鐵桶內煨,其後才用火力較持久的炭取代。
沙翁:
沙翁表面脆口,內裏鬆化,而且蛋味香濃,深受香港人喜愛。因此,昔日這款食品與蛋撻齊名,在香港很多酒樓和茶餐廳供應。但到了現在,不同於仍然普遍有售的蛋撻,沙翁已經幾乎絕跡,現在僅於少數舊式餅家,例如泰昌餅家有售。
馬仔:
薩其馬為滿語的漢語音譯,是一種源於滿洲的糕點。
薩其馬以其鬆軟香甜、入口即化的優點,贏得人們的喜愛。滿洲入關後,薩其馬在北京開始流行,時至今日,薩其馬作為滿族餑餑的美味,已經從北方傳遍了全中國。
麥牙糖夾餅: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貧窮小孩的家庭零食是用筷子往手掌般大的小瓦缸挑一圈麥牙糖,夾著兩塊餅乾來吃的。
老婆餅:
老婆餅的起源有多個傳說,其中一個說法是古時一對窮苦夫婦,妻子把冬瓜蓉作餡製成圓形餅,並由丈夫在街市售賣,大受歡迎。丈夫便將餅命名「老婆餅」以感謝妻子。
油炸鬼:
油條是一種長條形油炸麵食,常用做早點。民間和廣州人又稱油炸鬼或油器,而北方亦稱果子。「油炸鬼」之名源自「油炸檜」,「檜」即宋代奸臣秦檜,原因有以下兩個說法,都與秦檜陷害岳飛有關:
由於秦檜陷害岳飛致死,百姓敢怒不敢言,所以作「油炸檜」為食,以解對他之恨。

由於陷害岳飛的秦檜死後,百姓無法釋恨,遂取面削成其形,油煎而食。

兩根麵條象徵著秦檜和王氏。製作油條的材料通常包括高筋麵粉、明礬、小蘇打、泡打粉和鹽。將麵粉發酵後,揉搓成長條狀,然後放到油鍋中炸至金黃色。
狗仔粉:
狗仔粉是6、70年代的街頭小食。當時經濟環境差,順德人以熱水開粘米粉搓成條狀的粉來填肚。由於粉條尖頭尖尾,像唐狗尾巴,故稱為狗仔粉。
豆腐花:



豆花的由來眾說紛雲,但傳說常與漢淮南王劉安有關:

劉安求長生不老之藥,在煉丹時以黃豆漿培育丹苗,豆汁偶與石膏相遇,形成豆腐。

劉安由洪水後、在濕鹹地中泡軟的黃豆,製出豆腐。

劉安為臥居病榻的母親備餐,將黃豆漿與漢醫所與的食用石膏混合而製成。



無論孰為正確,可肯定者有二:

「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此有《本草綱目》為佐證。

以及豆花與豆腐本是同源發現的,後來隨著料理的不同才漸為分歧。
龍鬚糖:
原名銀絲糖,餡料包括糖膠、花生、芝麻和椰蓉,原是中國民間傳統小吃。
龍鬚糖的糖絲是由糖膠像拉麵條般拉出來。直到糖絲變白後,才加入餡料。傳說宋代有一個皇帝吃了銀絲糖之後覺得很好吃,成了喜愛吃的其中一款甜點。後來老百姓都知道原來皇帝也吃銀絲糖,便改名為龍鬚糖。因為龍代表皇帝,而鬚就是拉出來的絲,這個名字亦一直沿用至今。
白糖糕:
白糖糕始創於明朝時順德倫教的一個梁姓小販。據說該小販蒸鬆糕時失手,令粉質下墜,但蒸出來的反而深受歡迎,人人食過都認為這種新小吃質地爽滑。後來,小販改用白糖製糕,令蒸出來的糕顏色更晶瑩潔白,食客稱之為「倫教糕」,後來又稱「白糖糕」。
瑞士雞翼:
源於瑞士或其他歐洲國家。這種食品主要使用了「瑞士汁」,是以豉油、香料、冰糖製成的甜鹵水。
瑞士雞翼由太平館餐廳創辦人徐老高首創。而瑞士雞翼的名稱,相傳是一名外地遊客到廣州太平館餐廳品嚐這種甜雞翼。當他問到一名侍應這道菜式的名稱,對方便以英文回答「Sweet Wings」,但因為言語上的誤會,遊客以為是「Swiss Wings」,因此衍生出瑞士雞翼這個名稱。


資料來源: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051502168

2010年5月8日 星期六

感想-吳小鵬

這次的專題研究花了我們很多時間以及金錢,多得同學們的分工合作,才能順利完成。通過這次的習作,同學們互相之間的感情加深了。另外,我們還發覺原來香港人的創意真的無限,街頭小食花款亦一天比一天多。「民以食為天」,做完這次的專題,我深深體會了這個道理。

2010年5月1日 星期六

引言

大家有沒有食過街頭小食呢?
香港的街頭小食陪伴了很多不同的人成長,而香港街頭飲食文化因容合了中西文化且形成很多不同種類的小食,如雞蛋仔、砵仔糕、魚蛋等。這一些小食價錢便宜,而且方便,所以受到很多不同人士的歡迎。
在這一次的專題當中,希望可以對有關香港的街頭小食有更深入的了解。

2010年4月29日 星期四

香港的街頭小食歷史

開埠小販提供廉價熟食
香港在開埠以後,由於城市需要建設發展,對工人的需求甚多,不少內地勞工來港工作,他們一日三餐都在工地簡單煮食,於是有熟食小販集中在一地擺檔服務他們。而且港府初期缺乏社會幅利,社會出現需求,熟食小販出現,為低下階層提供廉價熟食,成為街頭飲食的雛形。
資料來源:http://www.myconan852.scicube.info/hksfad/project/content/2.htm#cid_2

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

街頭小食特點

1.即買即吃
食物是即時弄好,迎合講求快捷方便,節省時間的香港人。
2.包裝不華麗
食物是普遍利用紙袋竹簽食用,都是吃完後即棄的。
3.種類繁多
例如雞蛋仔碗仔翅臭豆腐生菜魚肉湯魚蛋砵仔糕牛雜格仔餅、炸魷魚鬚串燒
4.價格廉宜

街頭小食之變遷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生活質素提升,小食已不單是果腹,社會對衛生情況、食物材料、烹調方法、環境氣氛等都可以十分講究,所以街頭和大排檔這種飲食文化日漸消失,換之而來就是在小食店鋪、茶餐廳、酒樓、私人會所和酒店才可以品嚐。就因為場地不同,同樣的小食的材料、烹調方法、使用的餐具和為你服務的人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價錢更加大大不同。
來源:YAHOO知識+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8051001345

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全球化的影響

香港的全球化也使這些「街頭小食」不斷改變。其中一個最大的改變就是種類。
現時的「街頭小食」已不再是經典的五十款,有很多新的小吃,都是從外地引入的。
北京冰糖葫蘆,日本八爪魚丸、燒餅、串燒,台灣「大雞大」(即很大塊的炸雞)、「Q餅」(在台灣稱為「可麗餅」,是脆皮的班戟) 、砂冰、鹽酥雞,泰式蝦餅,印尼串燒,印度薄餅等,都可以在香港的街頭找到。
香港的創意和創新也在這裡呈現了。不單商戶勇於引入各地小吃,顧客也勇於嘗試。當然香港本土也有新口味新類型的小吃。有如「雞蛋仔」已不單是從前般只有一種味道,現在更可選擇芝麻、椰絲、朱古力等新口味。缽仔糕也不單是黃糖及白糖,還有冰糖、蔗糖,更有南瓜及綠茶味。
[30] 蛋撻也曾有過不少新改良,燕窩蛋撻、金箔蛋撻等,都有過光輝的日子。
上海生煎包也有改良了的煮法,並成了獨一無二的港式水煎包。 [31] 在穩定的環境下,小吃店鋪都求變來賺取更多營業額,炸雪糕、即炸糯米釀雞翼、脆芋條、一袋袋的「撈撈」涼拌小食等都是港人新創的小食。這些不但揭示了香港人大膽創新,也可算是香港人包容及開放的表現。
全球化的另外一面,就是香港的「街頭小食」外流到其他地方。雖不像「茶餐廳」和酒樓茶樓般在內地及海外盛行,但也有著一些例子,把香港的小吃帶到了外地;馬來西亞是其中一個例子。大馬就開設了一間名叫港飲港食的食肆,並將一間店鋪分為三區,其中就有一個「街頭小食」的區域,售賣港式小吃。
[32] 另外,「雞蛋仔」也到了台灣,並被標明「港式雞蛋仔」及「港式小食」。當提及香港美食的時候,不少報道也會說明香港「街頭小食」不可錯過.



資料:http://www.ln.edu.hk/mcsln/7th_issue/feature_04.shtml

街頭小食

街頭小吃在最初也是在街邊檔口先出現。街邊檔口的發展可謂源遠流長,早於1880年代已有街邊檔口的出現,它們日以繼夜做生意,而當時亦已有大牌檔的出現[2],大牌檔亦是在街頭擺賣的,是領有政府牌照而擁有比小販更大面積的擺賣地方[3],與小販有相似的地方,其後更開始有「為食街」的出現,所謂「為食街」是指一些熟食小販集中在一處地方售賣食物予低下層市民,而最早期的「為食街」位處中環士丹利街嘉咸街交界,街內有多個售賣三餐及宵夜糖水甜湯)的熟食小販[4]5060年代開始出現了大量小販售賣街頭小吃[5],至1970年代開始,政府為整頓市容,重新規劃城市,開始抑止街邊攤檔阻街情況[6],至1997年回歸後,政府因為路邊擺賣食物衍生衛生問題而大力打擊這些無牌小販,令街邊小販的數目驟然回落,至近年,小販數目已大不如前,但街頭小吃已不再只限於「街頭」,而開始進佔店舖繼續經營,小販開始進佔店鋪經營除了是因為政府大力打擊令它們無法繼續在街頭生存,同時亦因為1997年香港發生金融風暴,店舖租金大幅下降,令小販得以負擔鋪租,遂開始在店舖經營,而且越來越受歡迎,店舖越開越多[7],而且多會集中於一處經營,如旺角花園街油麻地廟街等都有大量的街頭小吃出售。時至今日,香港人要吃街頭小吃,大多在這些店舖購買後即買即吃。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E9%A6%99%E6%B8%AF%E8%A1%97%E9%A0%AD%E5%B0%8F%E5%90%83

街頭小食深受港人歡迎

香港被譽為「美食天堂」,在香港除了可以品嘗到世界各地的美食之外,香港各式各樣的小食亦是香港人的至愛。身為香港人,你們最愛的小食是甚麼呢?你們最為熟悉的小食又有甚麼呢?香港街頭所售賣的小食是極受港人歡迎,因為街邊攤檔售賣的小食種類繁多,價錢便宜。不論是穿西裝打領帶的上班族,或是穿著校服的學生,總見他們站在攤子前或角落品嚐這些小食。

2010年4月10日 星期六

感想

陳瀚高
我覺得這次的專題我學會到要做好一個專題好困難,但只要有心加上努力就會成功。
這次的專題當中,我覺得得香港是個美食天堂這句說話不錯的,倒不是得個名,因為在街邊你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很多不同種類的小食,而在不同的小食當中有,總有一種你喜歡。
希望香港的小食文化能夠遠遠流長~!

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

滋味便宜──街頭小食

香港各 式各樣的地道特色小吃為人津津樂道。通常在路經的地鐵站、巴士站、街頭巷尾會看到一檔檔小販檔攤,尤其在旺角街頭,賣的是一串串的咖喱魷魚、魚蛋、魚肉燒 賣、沙爹串燒,還有雞蛋仔、砵仔糕、煎釀三寶、碗仔翅、煨蕃薯等小食。不論是穿西裝打領帶的上班族,或是穿著校服的學生,總見他們站在攤子前或角落品嚐這 些小食。

雞蛋仔

五十年代雞蛋仔已經出現。當年小販都用炭爐,手持兩塊重重的生鐵,夾蛋漿燒。近年的雞蛋仔已轉用石油氣爐,鐵夾也輕了。

咖喱魚蛋

咖喱魚蛋是五六十年代產物。當時街邊麵檔價廉,為減低成本便用潮州白魚蛋,或不太新鮮的魚肉,放在一個勺以油炸熟,不料大受歡迎,現為香港街頭小食的台柱。

砵仔糕

砵仔糕源自廣東台山,在清朝咸豐年間的台山縣誌已有記載。傳統的砵仔糕材料是以黃糖、粘米粉,放在瓦製的小砵內蒸熟而得名;現在的製法已多改用小瓷碗,吃時才把砵仔糕從小砵倒出來,以竹籤穿來吃。

格仔餅

格仔餅被視為港式窩夫。主要用料是蛋漿,約焗四分鐘便可。吃時加上牛油、花生醬、煉奶和砂糖,是七十年代的傳統食法。

煎釀三寶

通常是在魚肉釀茄子、尖椒、圓椒或豆腐中任選三種,是年輕人最愛的小食之一。

碗仔翅

碗仔翅起源真的來自魚翅。四五十年代在廟街榕樹頭一帶,街邊檔用酒家吃剩的翅頭翅尾,加豆粉水、味精、醬油等製成。

上 只是在香港街頭小吃最常見的其中六種小吃,全都很受香港人歡迎。不論男女老少,都對這些街頭特色小吃有說不清的感情。這些小吃都伴隨著每個香港人的成長, 每一款小吃都是我們成長的回憶,甜的、鹹的、酸的、辣的,各種不一樣的滋味都帶給我們各樣不同的感覺,使我們回味無窮,在我們的腦海中了留下了不同的快樂 回憶。

資料來源:滋味便宜──街頭小食 Copyright (C)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twghkyds.edu.hk/~schmagzn/0506/snack.htm

相(有待修改)










一手

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街頭小食相片
























































資料來源:www.google.com

2010年3月2日 星期二

專題探究計劃書

專題探究計劃書
A: 學生姓名
1: 陳瀚高(組長)
2: 袁沅
3: 吳小鵬
4: 陳詩潔
5. 利樂敏


B: 題目:香港近代街頭小食


C: 上述題目與哪個探究範圍有關?
今日香港
全球化
個人成長


D: 背景資料、相關概念和知識:香港街頭小吃的發展源遠流長,小食日新月異,從十九世紀開始,香港已開始有路邊攤檔,它們都是為了維持生計以及照顧社會低下層人士的飲食所需而出現的,至於街邊小吃攤檔則在1950至60年代初發展最為蓬勃,售賣的小吃種類繁多而且價格廉宜,因而深受歡迎,後因衛生問題被政府逐步驅除,這些路邊攤檔遂開始進入店舖內維持經營,雖然不再在路邊「推車仔」,但所出售的食物仍是街頭所售的小吃,因此極受歡迎。

香港街頭小吃的種類很多,例如雞蛋仔、碗仔翅、臭豆腐、生菜魚肉湯、魚蛋、砵仔糕、牛雜、格仔餅、炸魷魚鬚、串燒等等都屬此類,它們大多以紙袋或發泡膠盒盛載,而以竹簽或膠匙食用,即買即食,沒有任何餐桌等設備。從香港街頭小吃的特色與發展,可見香港人獨有的香港飲食文化特色。香港人除了平日生活節奏快捷、工作速度快以外,在飲食方面亦可顯出港人講求快速的心態,不但吃的要快速,連製作食物的也要快速,才能在社會生存,街頭小吃恰好顯示出這個特點。據《蘋果日報》於2002年8月8日的一篇報道所示,香港人每天便吃掉 55 噸,約 375 萬粒的魚蛋,數量驚人,足見香港人對街頭小吃的熱愛。(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E: 探究目的:探究香港人的飲食文化


F: 焦點問題:
1.了解香港人為甚麼對小食情有獨鍾?
2. 街頭小食與香港人的生活有甚麼密切的關係?
3.街頭小食與香港社會有甚麼密切的關係?
4.最受歡迎的小食是甚麼?
5.香港人飲食文化的變遷


H: 暫定探究進程和初步定出之探究計劃: (應包括或已曾考慮到可能的須探究角度和研究對象;並須列出初步擬訂的資料搜集和分析方法、計劃進程和預期面對的困難和限制)
a) 4月10日 搜集資料
b) 4月20日 整理資料
c) 4月25日 分析資料

I: 探究的重要性及其意義:
民以食為天,香港是一個繁忙的都市,好多香港人往往會因為工作而不定時吃飯,我們想知道時至今日,為甚麼小食在香港還是很受歡迎?同時,我們亦會探究小食在香港人心目中的地位。

J: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3個主題建議

1. 大圍街頭小食
原因:大家都應該有食小食的習慣;
所以希望能夠找出受歡迎等任何小食;
2. 環保香港
原因:找出不同保護香港環境的方法;
令生活中不同的小部分也環保起來;
3. 豬流感
原因:因為這個病太可怕了;
必須找出不同方法去保持健康;

2009年10月3日 星期六

3個建議主題

1.中國60週年
原因:我們身為中國人 , 應該要多了解一些關於中國的東西 !!!


2.H1N1
原因:有很多人都患有H1N1 , 要正視這個問題 !!!


3.吸毒我問題
原因:無論是學生 , 還是不同國家的藝人 , 都有很多吸毒 !!!
我們要調查一下學生和藝人吸毒的原因 , 是不是因為壓力而度致的 !!!

2009年10月2日 星期五

3個建議主題

1.香港房屋歷史
原因:房屋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透過研習令我們對香港房屋歷史有深入的了解。


2.香港的空氣污染
原因:在香港,人人也對本地的空氣質素感到不滿
空氣影響生活,我們應該怎樣改善它?
透過研習了解空氣污染的原因。


3.香港環保文化
原因:環保~環保~現時香港什麼都要講環保
環保袋真的是那麼環保嗎?
誘過研習明白環保是要怎樣。

比d意見黎

2009年10月1日 星期四

5個建議主題

1. 我們的城門河
城門河一直陪著我們成長。
很多人都會在那裡親子樂或與朋友共聚一輪。
有著很多我們的集體回憶。


2. 青年人與粗言髒語
現在很多人對於說髒話已經是以熟能詳。
對於「粗口」這定義又是什麼?
希望能透過這專題能加深了解「粗口文化」。


3. 毒品問題滲入校園
對於毒品問題日趨嚴重,是否宣傳不夠?
還是宣傳過多,反得反效果?
透過研習希望能查出當中吸毒原因。


4. 全球暖化日漸加劇
全球暖化這問題已經不能再忽視,
我們到底能做什麼來保護我們這地球?
(現在還出了歌-_-....「地球很危險」)
希望透過這專題能帶出環保的重要訊息!


5. 香港人的飲食文化
身為香港人,理應熟識自己的文化。
若我們自己都不知道,那......

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三個建議探究嘅主題>v<

1:)香港廉政公署
原因:廉署於1974成立,一直以來為市民服務至今。
通過探究這個主題,可以增強我們對廉署更深入的了解。

2:)藝人吸毒
原因:近年來,娛樂圈不斷傳出藝人吸毒的事情。
從而讓我們知道,我們不應盲目追星。

3:)港人對維港的愛
原因:政府一直以填維港得來的土地作城市規劃,但是對維港卻破壞種種。
通過探究這個主題,令我們對維港的認識更深入的了解。
個banner唔鐘意可以del左佢